慈善: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

发布于:2025-09-05 08:09作者:超级管理员阅读量:51

“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,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,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”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倡导通过传播慈善文化,发扬慈善精神,弘扬传统美德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,关于慈善事业,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。《礼记·礼运》中的“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就形象地描述了“大同”社会慈善的基本特征;唐代佛教寺院建立的“病坊”是一种主要的民间慈善机构,为现代社会的救助体制,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借鉴;修桥造路、赈济灾民、兴办义学是宋代士人群体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形式;元代承袭了历史上的很多社会慈善事业,并演绎出自己的特色,如元代妇女群体的慈善活动主要是由个体妇女慈善行为组成的,主要包括了赈灾救荒、济贫恤穷和公益慈善三大种类;明代的民间慈善力量除了在灾荒之年施以救济,设立义仓、义冢,捐钱捐物外,在平常日子里还进行施粥、施药、收养孤独等慈善活动;清代的慈善活动形式较为丰富多样,设有各种善会善堂,其机构设立有两次高潮,一次是康乾时期,一次是同光时期。康乾时期,官府带头设立了不少慈善机构。同光时期,以民间慈善为主,包含:个人救助、宗族救助和民间慈善机构等主要形式;新中国成立以来,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,涌现出一批批为慈善事业无私奉献爱心、智慧与力量的贤能之士。

慈善是一个古老的概念。慈善一词,最早出自于《魏书·崔光传》,原文为:“宽于慈善、不忤于物、进退沉浮、自得而已。”其中“宽于慈善“的意思是:待人宽厚,为人慈善。“慈善”一词由“慈”和“善”两个字组成,同时也包含了两层含义。《说文解字》中的解释是:“慈”,爱也。从心、兹声;“善”,吉也。此与义美同意。由此可见,“慈善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:一方面是指从心底里发出的爱,正所谓“慈,爱也”“慈者爱,出于心”“慈为爱之深也”;另一方面是指做出美好的行动,正所谓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”“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”。“慈善”可理解为仁慈而善良,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。关于慈善的内涵,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有极为精辟的概括:什么叫慈呢?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。讲的是纵向关系。如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。什么是善呢?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为善。讲的是横向的关系。什么是慈善呢?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。可见,慈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,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,其本质特征是“利他性”。正如《道德经》中所说的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”也诚如《论语》中所讲的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。

我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的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”,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的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以及人之幼”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中的“出入为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”……我国悠久、灿烂的慈善文化,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实现共同富裕的宝贵文化遗产。传承传统慈善美德,弘扬慈善文化,丰富全社会慈善文化滋养,需要推动传统慈善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探索新时代新问题、新任务下的慈善新思路、新路径。

邓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先富带动后富,最终实现共同富裕。“先富带动后富”,一方面需要从心底里发出的爱作为动力源泉、精神支撑,另一方面需要点滴积累的善行善举。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先富带动后富,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,需要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慈善文化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,要“引导、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”“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”“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”。早在2006年12月12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强调指出: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,必须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,真正确立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。”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运行机制,慈善事业已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、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,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新时代的贤能之士们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慈善文化传统,不断开拓新思路、新途径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、力量与激情!

来源:国家治理网